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发布时间: 2025-11-03 来源:本站
为深化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0月27日,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三年级语文组开展了组内展示研讨活动。余倩老师和吴子健老师围绕课文核心,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课堂充满童趣与诗意。
上午第一节,余倩老师带领三23班学生,跟随李白的脚步,领略天门山的雄伟秀丽。
巧设导入,诗韵开篇
课堂伊始,余老师以“猜诗人”游戏导入,出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余白的生平与诗歌风格,“诗仙李白的诗充满浪漫想象,还记得他笔下的庐山瀑布吗?”伴着学生齐诵《望庐山瀑布》的琅琅书声,余老师顺势板书课题“望天门山”,通过追问“‘望’是什么意思?诗人要带我们‘望’哪里?”,激发学生对天门山的探究欲。随后,余老师结合课文注释与拓展资料,为学生介绍天门山的地理风貌,让学生在入题阶段就感受到古诗的文化底蕴。

分层品读,悟情赏景
在学习活动一“初读古诗,感知节奏”环节,余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诗,再通过范读示范停顿技巧,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初步触摸诗歌节奏。

学习活动二“想象画面,了解诗意”环节更是亮点频现。余老师让学生圈出诗中景物,聚焦“天门、楚江、碧水、青山”等意象,带领学生逐句品析。在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时,余老师展示“断”字的小篆写法,讲解其“用刀斧截断”的本义,引导学生想象长江水“劈开”天门山的恢宏画面;通过“‘开’换成‘流’行不行?”的对比提问,让学生体会动词的精妙。学生们还化身“江水”,用动作模仿江水冲开山峦的气势,课堂趣味盎然。解析“碧水东流至此回”时,余老师播放江水回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回”字里的水势激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的提问,让学生在视听与想象中走进诗境。

针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余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乘车看景”的体验,理解“出”字的动静之美——山本静止,却因船行而似“主动迎接”。学生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独特感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李白对天门山景色的赞叹之情自然流露。

读写结合,夯实基础
课堂尾声,余老师带领学生聚焦“楚、至、岸”等生字,从字形结构、书写要点入手,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同时布置“诗配画”作业,鼓励学生将诗中美景以画笔呈现,实现古诗理解从“语言”到“画面”的延伸。

上午第三节,吴子健老师带领三24班学生,沉浸童话的世界,走进王葆的生活,解锁宝葫芦的奇妙故事。
任务一:走进童话世界——夯实基础,梳理内容
课堂开篇环节,吴老师以“自读提示”为指引,先通过“葫芦挂字卡”游戏
(将“规矩、脚丫、向日葵”等生字词设计为葫芦造型卡片),让学生在互动中
读准字音、辨析“少、系”等多音字;随后引导学生用“要素提炼法”梳理出课
文核心内容:第1-4自然段“王葆的自我介绍”,第5-17自然段“回忆奶奶讲
宝葫芦的故事”,第17-21自然段“王葆幻想得到宝葫芦”,并借助“思维导图
填空”完成内容整合。

任务二:解码人物形象——品读语言,感知性格
聚焦“王葆是怎样的孩子”这一核心问题,吴老师组织学生“圈画关键词句
+小组分享”:从“我和你们一样,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感知其“普通平常”;
从“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我总想,要是有一个宝葫芦,
该多好啊”,提炼出“爱听故事、充满幻想”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分角色朗读
对话”还原儿童心理,让学生模仿儿童的天真语气和奶奶的温和语气,通过语气、
语速的变化,进一步共情王葆“渴望听故事”的心理,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人物,
感受祖孙情。

任务三:双任务实践——写好生字,掌握词语
教学收尾阶段,吴老师以课文中的“宝葫芦”为情境锚点,将生字教学与童
话元素结合,带领学生写好“葫”“芦”等生字,并围绕“可怜巴巴”这一词语,设计“三步走”学习路径,将词语积累融入童话语境,掌握ABCC式词语,从积累走向运用。

本次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以“童趣化教学”为突破口,既呈现了两堂高
质量的语文示范课,也为中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思路——语文课堂的“童趣”不是单纯的“玩游戏”,而是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将“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语文要素融入趣味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Copyright @ 2019 南京金陵小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师德师风举报邮箱:jxxlhshideshifeng@163.com
学校地址:栖霞区守敬路6号 电话:025-83228287
备案号:苏ICP备13044412号-2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