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7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发布时间: 2025-10-20 来源:本站
2025年9月,景老师在三年级12班开设一节组内公开课《一天时间的表示》,三年级组内老师齐聚三(12)班一起参与教研。

【课前慎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首先思考:如何将抽象的“24时记时法”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深刻联结?学生虽知一天有24小时,但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上午8点”、“晚上8点”这类12时记时法表述,对电视节目单、交通时刻表等常用的24时记时法往往感到陌生甚至困惑。因此,教学起点应立足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创设“为何需要两种记时法”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总结两种记时法的转换规律。我预见到,转换过程中的“加12减12”,虽是操作关键,但学生容易机械记忆而忽略其本质——即中午12点后的时间在24时记时法中为何是13点时乃至24时。这就需要设计对比观察、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时间点上反复辨析,真正理解其对应关系,而非停留在表面换算。最终,知识学习必须升华为习惯与观念的培养。我将思考如何让“珍惜时间”不止于口号,通过呈现一日时间轴、感悟不同时段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认识时间工具的同时,内化守时、高效的时间管理意识,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的协同发展。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西游记故事引发认知冲突
课程伊始,教师播放了精心剪辑的《西游记》动画片段:孙悟空与牛魔王约定“七时”见面却未能如愿。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通过“为什么悟空没有等到牛魔王”的启发性问题,教师巧妙地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本课学习主题——如何准确表示一天中的时间。

二、探究新知:多元表征构建时间概念
在新知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引导策略:
首先,通过“一天从何时开始”的提问,结合春晚倒计时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凌晨0时是一天起点”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了学生课前创作的多种时间表示作品:有的画出完整的钟面旋转图,有的用直条图展示12时记时法,还有的尝试用0-24数字表示一天时间。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直条图表示法的异同,通过直观对比,学生自主发现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本质区别。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总结出中午12时后时间的转换规律:下午1时对应13时,下午2时对应14时……并通过连续追问“再过1小时怎么表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二圈时间的计数方法。


三、回归情境:破解初始谜题
在掌握了两种记时法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初的《西游记》情境。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地解释:悟空理解的“七时”可能是早上7时,而牛魔王理解的可能是晚上7时,正是因为记时法不明确导致了误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识,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应用: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互动性强的拨钟游戏: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拨出钟面时间,另一人用24时记时法表示并描述该时刻通常进行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时间表示方法的转换技能,更将时间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互相评价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提升意义建构
课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强调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寄语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课后争鸣】
课后,全体数学老师,一起进行了课后研讨。研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充分肯定了景老师的课堂。同时大家各抒己见,也对课堂的一些环节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组内老师们表示本节课静老师巧妙创设“西游记”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认知冲突。教学环节层层递进,通过直观演示、对比分析、动手操作等方式,突破记时法转换难点。学生参与度高,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实现了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19 南京金陵小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师德师风举报邮箱:jxxlhshideshifeng@163.com
学校地址:栖霞区守敬路6号 电话:025-83228287
备案号:苏ICP备13044412号-2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