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湖畔·童化课堂】深耕探究式教学——记2025-2026第一学期科学组教研(2)

浏览数量:2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发布时间: 2025-10-27      来源:本站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伴着这句饱含成长智慧的话语,科学组校本研修活动如期拉开帷幕。本次研修以“聚焦课堂实践、打磨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目标,通过示范课与课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为组内教师搭建了互学互鉴成长平台,王珊珊老师执教《认识固体》一课

【湖畔·童化课堂】深耕探究式教学——记2025-2026第一学期科学组教研(2)_html_1f8743cd.jpg

课堂伊始,王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设计了“移动固体观察形状变化”的探究活动。她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积木、橡皮、石块等常见固体材料,引导学生亲手拿起、移动、摆放这些物品,细致观察过程中固体形状是否发生改变。在动手操作与小组交流中,学生们逐渐发现:无论如何移动或摆放,这些物品始终保持着自己原本的形状,由此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基础科学概念,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在学生初步掌握固体形状特性后,王老师巧妙地抛出新问题:“虽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但如果用足够大的外力去挤压、弯折,它的形状还是会改变。那大家想一想,形状变了之后,固体的质量会跟着变吗?”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课堂从“感知”走向“深度思考”。随后,王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进入“探究固体形状改变质量是否变化”的第二个核心活动。她为学生提供了电子天平、黏土、报纸等实验工具,指导大家先测量未变形固体的质量,再将固体捏成不同形状、弯折成不同形态后再次测量。通过反复对比实验数据,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无论固体的外形如何改变,固体的质量都不变,由此得出“固体形状改变后,质量不变,构成的物质也没有变化”的结论,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

解决了质量问题,王老师又顺势延伸出新的探究方向:“既然固体形状改变后质量不变,那它的体积会不会有变化呢?”紧接着,“探究固体形状改变体积是否变化”的第三个活动正式展开。这一次,王老师引入了量、水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先在量杯中倒入固定体积的水并做好标记,再将固体放入水中记录体积变化,随后将固体变形后再次测量。反复实验后,学生们清晰地看到:量中的水位始终没有明显变化,这就意味着“固体形状改变后,体积同样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了对固体特的认知。

为了让抽象的科学概念更贴近生活,王老师还精心设计了一个趣味挑战环节:她准备了盐、沙子和水,邀请大家尝试将这三种物质分别堆起来。课堂氛围瞬间变得热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很快便发现:盐和沙子能轻松堆出小山状的造型,即便偶尔散落,也能重新聚拢堆叠;而水却始终无法成型,一倒出来就会四处流淌。通过这场直观又有趣的对比实验,学生们对“固体有确定形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牢固的理解,也让课堂学习充满了乐趣与成就感。

【湖畔·童化课堂】深耕探究式教学——记2025-2026第一学期科学组教研(2)_html_m2665be13.jpg

【湖畔·童化课堂】深耕探究式教学——记2025-2026第一学期科学组教研(2)_html_m620392c6.jpg

课程尾声,王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整节课的探究过程,从“移动固体感知形状”到“实验探究质量与体积”,再到“趣味堆叠强化认知”,一步步梳理总结出固体“有确定形状、形状改变时质量与体积不变”的核心特征,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了“从做中学、从思中悟”。

课后,科学组全体教师围绕这节课展开了深入研讨。大家充分肯定了王老师课堂设计的层次感与趣味性——从问题驱动到动手探究,从知识延伸到生活联结,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从“实验时间分配”“个别学生引导”等细节维度提出了中肯的优化建议,比如可适当增加小组间实验成果分享的环节,让不同想法碰撞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整场研修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落下帷幕,不仅让大家收获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经验,更凝聚了团队智慧,为后续科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注入了新动力。



Copyright @ 2019 南京金陵小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师德师风举报邮箱:jxxlhshideshifeng@163.com
学校地址:栖霞区守敬路6号 电话:025-83228287
备案号:苏ICP备13044412号-2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