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发布时间: 2025-10-29 来源:本站
2025年10月27日上午,汤老师在一(20)班开设组内公开课《我在教室的位置》,一年级组数学老师齐聚一(20)班参与教研。

【课前慎思】
本单元“生活中的位置”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综合与实践”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主题活动中,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要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物体间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辨别方向和位置,丰富对方向和位置的体验,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及推理意识。
入学前,学生已认识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手、右手。进入小学后,“放学路队的排列”“学习用品的摆放”等活动,也渗透了上、下、左、右、前、后内容。学生已经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区分物体“上、下”的空间关系,能描述某物在上面,某物在下面。
学生虽然对上、下、左、右、前、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具体位置的描述和参照物的选择还不太清楚,对“左、右”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还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堂实录】
课堂伊始,教师以“我说你做”游戏导入。学生随着“左手握拳头”“右手摸右耳”等指令迅速反应,在欢笑声中感知左右方位。这一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动作体验中初步建立左右概念,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
随后,教师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发言:“月月在贝贝的左边”、“亮亮在贝贝的右边”。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贝贝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引发学生对位置相对性的思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逐渐理解方位词的运用需要明确参照对象,初步形成规范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在“描述自身位置”环节,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从图中情境回归现实教室。学生转身观察前后同学,举手辨别左右方向,并与同桌互相描述位置。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拓宽表达思路。这一设计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知识,提升表达能力。
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学生纷纷举手:“我知道了位置是相对的”、“我会用前后左右说清楚自己的位置了”。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回家向家人介绍教室座位,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实践,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后争鸣】
课后一年级组老师们集体评课,大家畅所欲言,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整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方位词的正确使用,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用”的教学目标。同时也给出一些建议:同桌互说位置的活动虽然开展顺利,但交流深度不够。可以设计更有思维含量的任务,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向同桌描述你的位置”,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无涯,研不止,每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智慧的共享,每一次都会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新的收获。

Copyright @ 2019 南京金陵小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师德师风举报邮箱:jxxlhshideshifeng@163.com
学校地址:栖霞区守敬路6号 电话:025-83228287
备案号:苏ICP备13044412号-2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