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

浏览数量:1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     发布时间: 2025-06-30      来源:本站

仲夏初临,万物蓬勃。2025611日,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教室洋溢着生命的气息,陈雪娇老师以《板蓝根的成长密码——探索植物繁殖的神奇之旅》为题,执教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项目化学习教研课。本节课以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为依托,聚焦“植物繁殖”核心概念,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实践,带领学生揭开板蓝根种子繁殖的奥秘。课后,科学组康阳、冯云、杨倩、王玲传、邓静、徐方方、张妮等老师围绕课程设计、课堂实施及学生表现展开深度研讨,在思维碰撞中共话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m136620e2.jpg

陈雪娇老师以一段“板蓝根在生活中的应用”短视频拉开序幕,镜头里板蓝根从幼苗到药材的蜕变过程,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板蓝根是怎么‘生宝宝’的?”这一驱动性问题如一颗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5bc78928.jpg

课堂上,陈老师展示了板蓝根种子,带领学生观察种皮、胚、子叶的结构,并用生动的比喻解释:“种皮就像种子的‘保护外套’,胚是藏在里面的‘小生命’,子叶则是幼苗初期的‘营养仓库’。”随后,学生分组领取“种植任务卡”,化身“阳光队”“雨水队”等“种子探险队”,围绕“种子发芽需要什么”展开猜想,设计对比实验——有的小组计划研究水量对发芽的影响,有的则关注温度差异,科学探究的雏形在思维碰撞中悄然形成。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7becbe04.jpg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6652b0fd.jpg

陈老师特别设计了《板蓝根生长记录表》,引导学生用文字、绘图、数据多维度记录种子变化:第3天“种子脱外套”、第5天“小芽戴帽子”、第7天子叶“张开小手掌”……细腻的观察记录不仅培养了科学素养,更让生命教育自然渗透。跨学科融合环节令人眼前一亮:数学思维融入发芽率统计,语文表达贯穿“生长日记”写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关联与应用。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m4f5c9d1a.jpg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m10c3cb2c.jpg

各组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发现“15-25℃、适量水分、充足空气”是板蓝根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创意展示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有的小组绘制《板蓝根的一生》连环画,用彩笔诠释“种子→幼苗→开花→结果”的生命循环;有的小组表演情景剧《种子突围记》,生动演绎种子突破种皮时的“努力与坚持”;还有学生捧着亲手种植的幼苗,自豪地分享“护苗心得”——从“浇水过多烂根”到“牙签插土法判断湿度”,失败与改进的过程成为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课后,科学组教师围坐一堂,从课程设计、学生表现、学科融合等维度展开深度评课,既有对课堂亮点的肯定,也有对细节优化的建议,教研氛围热烈而扎实。

【博学广志】探寻板蓝根的成长密码——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科学组校本主题研修_html_55566033.jpg

康阳老师:“本节课紧扣‘科学探究与实践’核心素养,从猜想假设到实验设计,再到证据收集与得出结论,完整呈现了科学探究的思维链条。”康老师特别提到对比实验的设计,认为陈老师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操作中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他建议后续可增加“家庭延续观察”的分享环节,将课堂探究延伸至生活,强化“科学即生活”的理念。


冯云老师:作为跨学科教研的积极推动者,冯老师对课堂中的学科融合设计深表认同:“数学的统计图表、语文的观察日记、美术的科学绘图,让科学课成为多元素养生长的沃土。”她尤其赞赏“情景剧表演”环节,认为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形式,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又为语言表达与创造力提供了展示舞台。她建议未来可尝试与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利用延时摄影记录植物生长,让科学观察更具科技感。


杨倩老师:“课堂上能看到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试错中积累经验,比如‘幼苗倒伏’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原因,这种‘不直接给答案’的教育智慧难能可贵。”杨老师结合学生在观察记录中的个性化表达,提出可进一步优化评价方式,例如设立“最佳发现奖”“坚持观察奖”,用多元评价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她特别提到,当学生说出“原来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长叶子需要”时,正是科学思维拔节生长的时刻。


王玲传老师:作为长期研究教学评价的教师,王玲传老师对课堂中的评价设计给予肯定:“表格化的观察记录、星级评价量表,既关注过程性表现,又兼顾能力与态度,体现了‘教--评’一体化理念。”他建议可将评价主体进一步拓展,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例如在成果分享时增加“点赞卡”环节,让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化为“评价参与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邓静老师:“当看到学生为倒伏的幼苗‘制作支撑架’,为发霉的种子感到难过时,我深刻感受到这节课不仅在教知识,更在育情感。”邓老师结合自身德育工作经验,认为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自然而深刻。她建议可进一步挖掘板蓝根的文化内涵,如介绍其作为传统中药的价值,将科学探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让课程更具人文厚度。


徐方方老师:“播种、浇水、测量等实操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牙签插土法’等小技巧,更体现了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转化能力。”徐老师特别关注实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建议在分发给学生种子时,可同时提供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让观察更具专业性。她还提到,课堂中“问题解决站”的设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种“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设计,正是项目化学习的魅力所在。


张妮老师:“板书以‘成长密码’为主线,清晰梳理了繁殖方式、发芽条件、观察方法等核心内容,起到了‘思维导图’的作用。”张妮老师结合板书设计理论,建议可增加学生生成性内容的呈现,例如将学生在观察中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实时记录在黑板上,让板书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生长树”。她还提到,彩色的种子结构示意图与学生的观察绘画作品相映成趣,体现了视觉化思维的培养。


研讨最后,科学组组长康阳老师总结道:陈雪娇老师的这节课,是一次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探究”的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到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无限可能。每位老师的点评都直击要害,既有理念的升华,也有细节的雕琢,体现了团队共研的力量。他表示,科学组将以此次教研为起点,继续深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科学教育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探究力的沃土。


种植的板蓝根幼苗正沐浴在阳光下,叶片上的露珠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堂充满生命力的科学课,不仅让学生解码了板蓝根的繁殖密码,更让教师们看到: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触摸知识,在持续的探究中感受成长。






Copyright @ 2019 南京金陵小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师德师风举报邮箱:jxxlhshideshifeng@163.com
学校地址:栖霞区守敬路6号 电话:025-83228287
备案号:苏ICP备13044412号-2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049